站内搜索: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以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为指引,聚焦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等核心需求,依托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广泛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探索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科学构成关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流研究平台和研究团队,承担国家和地方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研究院拥有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院、陕西省污染物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建立了多个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和高水平研究队伍的研究所。研究院现有高级职称67人,拥有各类特聘教授10余人,形成了高水平的研究团队。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坚持高起点、有特色、学科交叉理念,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以及区域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综合集成问题,依托现有科研力量和研究成果,以交大西部创新港科研平台建设为契机,以研究院科研办公楼建设项目为依托,开展绿色低能耗建筑技术及标准集成示范研究,目标是将研究院的办公建筑打造成具有鲜明西部地理气候特征的绿色节能建筑范例,并成为研究院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平台,发展具有鲜明特色西安交大人居环境科学。以研究平台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建筑环境与城乡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岩土工程强度理论”等学科方向,重点开展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估、管控机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及其理论、建筑节能与室内空气品质技术及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岩土工程强度理论、新材料与新型结构体系、遗址与文物保护规划及预防性保护技术、面向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化技术及决策方法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形成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服务国家和地方城镇化建设发展。

以国际地球化学协会会士、特聘教授程海领导的研究团队,以“同位素实验室”为主要依托,利用U-系、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以及其它载体等气候与环境示踪技术和方法,改进和发展高精度的U-ThU-Pb定年方法,发展水和碳酸盐三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技术;重建高分辨的亚洲季风和西风带的气候变化历史;综合集成和研究过去65万年不同时间尺度的自然环境变化历史和气候事件;结合气候模拟和现代资料分析,探讨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特征、机制、内在联系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为预测气候与环境系统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在我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历史、规律与预测方向形成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成果,引领学科发展前沿。

在雾霾与大气污染监测、分析及控制技术方向,重点开展雾霾成因、来源及预警研究,解决灰霾天气中高浓度气溶胶对关中地区天气及气候的影响、气溶胶对我国强降水的影响等重点科学问题;开展区域及全球季风-干旱环境气候系统数值模拟研究,建立用于高精度大气模式的先进数值方法,解决过去千年气候演变的机制,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相对贡献的区分重点科学问题。

在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模拟与修复方向,重点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解决变化环境下陆地生态水文过程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陆相生态水文过程变化对河流水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科学问题,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开展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解决环境大数据融合和挖掘技术、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安全评价、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各类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协调与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确定生态系统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措施,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将继续围绕人居环境科学方向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研究院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重视与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建研究平台,围绕国家和地方在城镇建设中的绿色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需求,以研究院示范楼建设为依托,与科研机构、设计院和企业在技术研发、标准编制、工程示范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和交流。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研究院诚邀国内相关领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